本学科拥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6人,发达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省级人才3名,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64.7%,且均拥有博士学位。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比50%。本学科拥有机电产品可靠性分析与测试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丝绸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数字化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智能无人系统可靠性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服装个性化定制协同创新中心、云计算与数据聚合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新加披智能软件安全分析与可靠性测试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本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
近年来,本学科立足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浙江省数字经济建设,依托浙江理工大学优势学科平台建设,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学术论文,在智能软件、智慧医疗、智慧农业、虚拟现实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
一、培养目标
本学位授权点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的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基本要求是: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恪守科研诚信与伦理,严守学术规范,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2.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理论,包括人工智能技术、模式识别、算法分析与设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3.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设计优化算法、设计开发软硬件、总结凝练与表达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等能力。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具有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实现、测试和应用验证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沟通协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技术解决行业企业智能化面临的实际问题。
4.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团队中有效地协作和沟通。
5.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智能感知与互联
智能感知与互联研究方向致力于利用传感器、无线通信、电子工程、信号处理等技术,解决工业、医疗、纺织、交通、环境等行业数据的智能采集、传输、存储、互联和计算等问题,实现应用行业或相关领域数据的远程监控和智能感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智能传感器设计与优化、网络通信与互联技术、柔性可穿戴织物技术、智能系统集成与应用等。
2.智能计算与分析
智能计算与大数据分析研究方向致力于利用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增强人类智能的复杂系统,为医疗、教育、交通、制造等多个行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大规模知识图谱的构建、自然语言算法与技术、图像或视频的目标识别与检测、虚拟与增强现实、生成式AI模型、大规模异构数据的挖掘和融合等。
3.智能机器人设计与控制
智能机器人设计与控制研究方向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智能控制等理论与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数据分析算法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机器人设备的自主感知、数据处理、动作执行与多目标优化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智能机器人系统的设计、运动、控制、轨迹规划和优化控制,多智能体机器人空地协同、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机器人自主导航与SLAM、机器人感知与理解等。